木工 101:人生第一个手作砧板

Posted by 李一桃🍑 on Fri, Mar 28, 2025
<本文总计 1.67k 字, 阅读约需要 4 分钟>

三月开启的第一个支线任务就是学习如何制作砧板啦。一共有四次课,每次三小时。

在真正上手制作前,先迅速了解了木头和伐木工人如何切木头。上课用的四种木头,根据 Janka hardness scale,硬枫 hard maple 最硬,白橡木 white oak 其次,胡桃木 walnut 再次,樱桃木 cherry 最后。木材全都是 Plain Saw 而成,最为经济实惠。Plain Saw 切出来的木头不如 Quarter Saw 和 Rift Saw 坚固稳定,但做做砧板是够了。

工具和流程

最基础的就是学习如何切出一块平整的木头。买到的木板通常可能是弯的,可能两头翘起等等,所以有一整套操作来处理这些情况。因为想做约为 16 英尺长的砧板,所以带上了护目镜和耳塞,用斜切锯 miter saw 在木板的 17 英尺处锯了,预留一些修整的余地。木材的两面,切之前要看看哪边更平,更贴合锯子;比较硬的木材,切的时候可能会遇到阻力,可以先切一半,然后抬起来直上直下的切。课上所用的机器都要求木块至少 12 英尺长,开机时候锯齿不能已经接触木板。

下一步就是用 jointer 先削平其中一面。调整好锯齿的高低,从 1/32 英尺开始,然后选择相对平整的那一面朝下,把推子放在木板上,把手放在推子上,把木板推过机器,然后用屁股把机器的盖子推回去,保护好每一根手指头。一次没平可以多推几次,然后用铅笔做好记号,作为参考。英制真的非常搞脑子,支持早日用公制统一美国。接来下就用刨床 planer 把另一面削齐。把机器调整到想要的厚度,参考面朝下,站在机器的侧面,根据木头的纹理朝向把木板推进机器中。如果有缺憾,可以手摇四分之一圈机器降低厚度,重新过一遍。反复行之,直到满意。

之后重新回到 jointer 来处理木板的侧面。先确保 jointer 是垂直的,然后推过木板,这样就得到了垂直的一侧作为参考面。在台锯 table saw 上从这个参考面一侧开始锯出想要的砧板高度,锯齿的齿轮凹槽要和木板平齐。我设想的是 1 英尺高的砧板,所以切了一些 1 又 1/8 英尺宽的木条。不垂直的那一边最后作为柴火回收了。之所以以砧板的高度作为标准来切,是因为之后会把木条翻转 90 度,用更加坚固的一面作为砧板的切面。

课上有一点闲暇还玩了带锯 band saw 来切弧形的 charcuterie board,用钻床 drill press 来打孔。

胶合 glue-up

把所有木条都切完之后就可以排列组合自己喜欢的设计啦。一旦决定设计之后就可以一左一右把钳子粗粗架起来,然后开始胶合。用的胶是水溶性的,可以间接和食物接触,涂上有八分钟的区间可以调整,需要一定的手速。全都粘合之后先把左右的钳子夹好,然后在中间再钳一根。把中间的拧到最紧之后,接下来把两侧的拧紧。之后打湿纸巾把多余的胶水擦掉。弯下腰从钳子和砧板的接触点看看有没有光透出来,有的话说明没有平整,需要用锤子砸平。最后就是静静等待啦。

精加工 finishing

最后一节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砧板从钳子上取下来,蛮力刮掉多余的胶水。这时候就要感谢上节课把胶水擦得差不多的自己了。其次就是根据砧板厚度,过几遍 planer,把各种小瑕疵,包括参差的木条、胶水痕迹、木头本身的缺陷等等都削除。如果想要削薄砧板,也可以继续过几遍 planer。等到厚薄满意之后,就用 table saw 来决定长度,把长短不一的边边切齐。

打磨砧板先用 80 grit 的砂纸把浅浅的坑洼磨平,如果木头在切的时候有烧黑的痕迹也用它来处理。用 80 grit 磨完之后还是很粗糙,要用 120 grit 来把 80 grit 留下的糙面磨平。之后用 hand router 来打磨边角,我选择了一面磨成小的圆弧,另一面磨成半角的切面。接下来继续用 180 grit 和 220 grit 的砂纸来打磨。

对光滑程度满意之后就用天鹅绒的布或者吹风机把木屑吹干净。然后用矿物油 mineral oil 给它涂层保养,一层吸收了之后再涂一层,让层层渗入木材,以阻挡食材的汁水浸入木头。虽然矿物油是透明无色的,但是吸收了油的木材的颜色更加暖,纹理也更清晰了,有种焕然一新的样子。其中白橡木的变化最大,露出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白色条纹。

一些嘚吧嘚

上班电脑搞久了有一种虚无感,更加想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能带来实感的物品。也想要珍惜地使用和保养自己的物件,哪怕是消耗品,也希望能用很多很多年;而非买一些质量平平的东西,一两年就扔了换了。

去年算是经历了一些人生起伏,心态更平和了。想要在工作之外建立自己的人格,找到一些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追求精益求精,享受过程,玩得开心。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