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已经在 MKE 住了半年了。只能说命运真的很奇妙,根本猜不到它会把我带到哪里去。而我摆正了一生旅人的心态之后,顺其自然,好像更快乐了。
自然
上篇博文还在吐槽这里天气恶劣,而春夏真正来了之后,每天都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草草树树草草轮着开花。带狗散步时候,可以时常看到熊蜂钻进花朵里,露出毛茸茸的屁股。门前的草坪,远远望去,一片小黄花一片小白花的,有种生命里四溢的感觉。还有一个雨水花园,一左一右两个大坑,冬天一片死寂,现在喧喧嚷嚷地长满了植物,绿中夹杂着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风中摇头晃脑。
带狗去河边小道散步,可以看到层次感十足的树林,有毛绒绒的苔藓,有在地上爬藤,有叶片比脸大的植物,有比人高的草和野花,有撑起一片天的大树。和狗一起探索了很多被污染被治理的自然,在河边看到标识提到对河里鱼类的推荐食用种类和频率就有点感慨。无论人类过去造了多少孽,一旦停止,自然似乎都可以带回生机。
做陶
最近一两个月开始学陶,在陶艺工作室上了三节课,然后开始自己摸索。在课上尝试了 hand build,用 slab 照着模子搭了一个花盆,然后用 coil 又盘了一个花盆。第二节课玩了 wheel,稳住重心 throw 了一个小碗,在碗里划了划痕,在碗边边上捏了一个小口,打算用来磨芝麻倒芝麻。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之前做的都 bisque fire 好了,打磨之后可以专注上 glaze,还了解到有 underglaze transfer 这种玩意,手残不会画画也可以买现成的贴上去。
做陶是心流是时间黑洞,每次说只玩俩小时,最后至少四小时。享受这种投入的时光,同时也更了解了自己,今天是“大不了做坏了就重来”的心情,还是“见好就收不让完美主义毁掉一切”的心情呢,每次去工作室都有不一样的状态和不一样的想法。另外一个副作用就是逛街吃饭看到喜欢的碗碟杯子都想翻过来看看制作者的落款,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拍照加入制作列表。
阅读
既然住在了 MKE 就想要读一本跟 MKE 有关的书,朋友推荐了《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作者 Matthew Desmond 是一位社会学家,得过普利策奖。书写得很好很客观,也很易读,既讲述了租房者的故事,也讲述了房东的故事。作者住过城北的 inner city,也住过城南的 trailer park,日日夜夜看 MKE 的底层人民为生计焦头烂额,但时不时也有温情时刻。
谁能想到(obviously not me),租房给穷人能赚大钱,运营一个 trailer park 一年能净赚五十万美金。同时,eviction 在 2000s 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从法院到警察到搬家公司到仓库一条龙;而和 eviction 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知道美国贫富差距大,但读了书更是开了眼。
同样是贫穷的社区,有的邻里互助其乐融融,有的却窗门紧闭各扫门前雪。作者提出的观点我很赞同。社区氛围是所有住户共同营造的,租客如果能长时间住在同一个地方,把租的房当成家,为街道和社区投入更多心力,自然而然会形成好的社区,为她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反之,租客需要频繁地搬家,出入庇护所,有时不得已需要住在更恶劣的房子和社区,无论实际上会在那里住多久,在他们的心里这都是暂时的,自然也不会太关心社区。
书中也提到了性别问题。在现实层面,有小孩的租客,一般来说是单亲妈妈,更难租到房子。如果出租房出警超过一定次数,房东需要进行处理或者被罚款。假设一位女性住在出租房里,男朋友来访施暴,她或者邻居报警,最后很可能造成这位女性遭受 eviction。对房东来说,告诉警察局自己决定驱逐房客,警察局接受这个处理方式,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无论租客有没有过错。
在书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比起政府建造经济适用房,他提出为低收入租客发放 voucher(相当于租房界的 food stamps),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她们住在和自己家庭人数相称的房子里。比如说租客付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剩下的房租由 voucher 来付。
政府建房,一是耗时长,而是容易将所有低收入者聚集在一起,形成贫民窟,加剧城市分化。而发放 voucher,租客可以选择自己想住的社区,同时房东以市价出租,一方面可以保证房东盈利但无法哄抬房价,中饱私囊。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